狗狗应急反应有哪些?
动物的行为学,包括行为和应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形成一套复杂的行为模式,影响动物的生存和生活。 应激是机体受内外刺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在自然界中具有适应意义。但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甚至造成机体的死亡[1]。 应激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非特异性的环境刺激,称一般应激原或非特异性应激原;另一类为特异性应激原,又称特定应激原如手术、疾病等。一般认为,应激原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来引起机体内分泌激素的释放进而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以应对外界环境的改变的[2,3]。 而行为则由中枢神经系统所控制,是动物对外界信息进行整合后对行为的调节[4]。当动物受到环境压力时通过信息传递与整合作用,导致行为上的相应性调整[5~7]。因此动物的行为和应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应激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潜在威胁而做出相应的回避刺激或保护自身安全的反应。根据其目的不同可分为攻击性行为和非攻击性行为两种。前者是为了保护自己,有时也用于获取资源(如对食物或配偶的争夺),而后者则是为了避免危险,常表现为退缩。 在自然环境中,动物为了躲避敌害常常采取不同的逃避方式,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这些条件反射可能成为一种不良行为。在犬身上研究得出应激可以使它们表现出各种异常行为:焦虑不安,活动增加;紧张,发抖;攻击性强,咬人;出现逃遁性运动,如躲藏,逃跑;睡眠障碍等等[8~10]。 当人们面对突然的改变时也会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例如恐惧、紧张、抑郁、易怒、焦躁甚至神经质等症状表现,并且这种变化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11,12] 。研究表明许多应激源都可以使动物产生情绪障碍和人类似的消极症状,比如应激可以导致小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并抑制了大脑的多巴胺能系统[13,14]。 可见动物的情绪和行为可因应激状态的不同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形式[15],而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它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给饲养人员带来诸多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