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上充血是有病吗?
是疾病,但是不是寄生虫引起的! 这种出血病是由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侵袭造成的,异尖线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目,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蛔目、绦目的虫子都属于线虫纲。 和蛔目、绦目这些肠道寄生虫相比,异尖目幼虫的发育史中少了在消化液中适应的过程,因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除了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很难在其它部位定殖。
当鱼虾摄入含有异尖线虫的食物后,由于消化系统的作用,幼虫随食物经过胃肠道时就会钻入粘膜下层开始繁殖,并在里面钻破消化壁而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循环,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部位。 但大多数情况下,异尖线虫不能长时间在血液或淋巴液中存活,当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在体内定居下来,开始新一轮的繁殖。 如果是在海洋鱼类或海洋哺乳内,这个“机会”就是它们的开口,比如鱼的咽齿、鱼的消化道、鲸鱼的海豹的嘴等;而在淡水鱼或者陆生动物体内,异尖线虫往往是通过吸食等方式侵入体内,然后找到合适的部位进行繁殖。 在我们胃里,也有一个“机会”——胃酸,能够杀死大部分进入胃里的异尖线虫,但由于胃酸被食物阻断了,部分虫体可以在胃里存活并被带到小肠部。在小肠下部,由于酸性环境变得较弱,虫体又可以重新激活并开始繁殖,然而此时幼虫已无食可吞,只能钻入黏膜下层摄取营养。如果这时患者有腹泻症状,可以将虫体排出体外,虫体在外界的酸性环境中很快就会死亡。
对于陆生动物来说,一旦异尖线虫在消化道内繁殖,则很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感染,这时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死亡。 但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异尖线虫感染,只要将其排出体外的过程都是相似的——先是在消化道内蠕动,随后钻入胆道或消化道壁的皱褶内,最后随粪便排除体外。
所以,当我们发现鱼类有异常表现时,观察鱼体上是否有黑色颗粒状物质或黄色粘液便排出,有助于判断有无异尖线虫感染的证据,如有的话应及时清理并做好消毒,以确保继续养殖或其他用途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