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上充血是有病吗?

封海薄封海薄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是疾病,但是不是寄生虫引起的! 这种出血病是由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侵袭造成的,异尖线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目,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蛔目、绦目的虫子都属于线虫纲。 和蛔目、绦目这些肠道寄生虫相比,异尖目幼虫的发育史中少了在消化液中适应的过程,因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除了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很难在其它部位定殖。

当鱼虾摄入含有异尖线虫的食物后,由于消化系统的作用,幼虫随食物经过胃肠道时就会钻入粘膜下层开始繁殖,并在里面钻破消化壁而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循环,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部位。 但大多数情况下,异尖线虫不能长时间在血液或淋巴液中存活,当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在体内定居下来,开始新一轮的繁殖。 如果是在海洋鱼类或海洋哺乳内,这个“机会”就是它们的开口,比如鱼的咽齿、鱼的消化道、鲸鱼的海豹的嘴等;而在淡水鱼或者陆生动物体内,异尖线虫往往是通过吸食等方式侵入体内,然后找到合适的部位进行繁殖。 在我们胃里,也有一个“机会”——胃酸,能够杀死大部分进入胃里的异尖线虫,但由于胃酸被食物阻断了,部分虫体可以在胃里存活并被带到小肠部。在小肠下部,由于酸性环境变得较弱,虫体又可以重新激活并开始繁殖,然而此时幼虫已无食可吞,只能钻入黏膜下层摄取营养。如果这时患者有腹泻症状,可以将虫体排出体外,虫体在外界的酸性环境中很快就会死亡。

对于陆生动物来说,一旦异尖线虫在消化道内繁殖,则很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感染,这时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死亡。 但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异尖线虫感染,只要将其排出体外的过程都是相似的——先是在消化道内蠕动,随后钻入胆道或消化道壁的皱褶内,最后随粪便排除体外。

所以,当我们发现鱼类有异常表现时,观察鱼体上是否有黑色颗粒状物质或黄色粘液便排出,有助于判断有无异尖线虫感染的证据,如有的话应及时清理并做好消毒,以确保继续养殖或其他用途的安全。

尹国军尹国军优质答主

鱼体内器官病变引起充血一般有如下几种病:

1、竖鳞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恶化,鲤蠢线虫寄生引起。病鱼体表无光泽,鳞片竖立。鳞片基部充满内脏的渗血液体。

2、出血性腹水病,主要是由于肠内寄生虫及环境水质不良所引发。病鱼腹部膨大,在腹部两侧的中线下,腹壁(或肛门周围)皮肤呈现粉红色;剖开腹部,有大量腹水,肠系膜、腹膜、脾脏等充血,并有出血点。肠内有大量的寄生虫。腹水呈粉红色,严重时腹水为全血性。脾脏肿大2—5倍。

3、弹涂鱼的腹水病和竖鳞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恶化,弹涂鱼生理机能减退,使某些器官组织受到病菌感染而引起。该病在弹涂鱼养殖池中发生。病鱼腹部膨胀,体表充血,竖鳞。肌肉呈粉红色。腹腔内积聚大量粉红色的腹水,心脏、肝、肾、肠均肿大,胸鳍基部和鳃盖充血并有竖鳞现象。

当水族箱内发生鱼体充血和腹水病后,应尽快检查鱼体。如果确认为弹涂鱼腹水病和竖鳞病,可用呋喃唑酮0.2—0.3克,食盐20克,小苏打5克加入1千克活水,制成药液,然后将药液一次全部灌入病鱼池内进行治疗,一般经5—10天治疗后,病情便能消除。如果确认为出血性腹水病或竖鳞病,因该病较难治疗,病鱼难于成活,最好将病鱼捞出销毁,以免相互传染,并彻底消除原疾病的水体和其它用具,再用高锰酸钾15克,生石灰250克加入100千克水制成消毒液,均匀泼洒于原疾病的水体和其它用具进行消毒,然后重新注水、施肥,再放入小鱼进行培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